船舶生活污水处理实践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规定,船舶生活污水只有在符合一定标准后才能排放入海。海员需要使用配备的监测设备,如污水含氧量监测仪、化学需氧量(COD)监测仪等来检测污水质量。在距离最近陆地 3 海里以内,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如生化需氧量不超过 25mg/L、悬浮物不超过 35mg/L 等)才能排放入海;在距离最近陆地 3 - 12 海里之间,要求相对宽松一些,但也有一定的限制。海员在排放污水时,要详细记录排放的时间、位置、污水量和水质等信息,这些记录需要保存以备检查。
船舶通常配备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如生化处理装置。海员需要熟悉该装置的操作流程。首先,生活污水(包括黑水 - 来自马桶的污水,和灰水 - 来自洗手盆、淋浴等的废水)通过管道进入处理装置。在装置内,通过微生物分解等生物化学过程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海员要定期检查装置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例如通过观察活性污泥的颜色、气味和浓度来判断微生物是否正常工作。正常的活性污泥应该呈棕褐色,有泥土气味,并且具有适当的悬浮性。如果发现污泥变黑或发臭,可能是因为氧气供应不足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需要及时调整曝气等操作参数。
海员还要定期对处理装置进行维护,包括清洗过滤器,防止堵塞。一般来说,每 1 - 2 周就需要检查一次过滤器,清理其中的毛发、纤维等杂物。同时,要定期检查曝气泵、搅拌器等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污水能够充分与微生物接触并且有足够的氧气供应。例如,曝气泵的叶轮如果出现磨损,会导致曝气不均匀,影响污水处理效果,此时就需要及时更换叶轮。
处理系统操作与维护
排放管理实践
船舶垃圾处理实践
对于食品垃圾,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在适当的海域排放入海。如在距最近陆地 3 海里以外,经过粉碎处理且颗粒直径不超过 25mm 的食品垃圾可以排放入海,但海员需要记录排放的日期、时间、位置和垃圾量等信息。对于不可降解的垃圾,如塑料、金属等,必须收集后运输上岸处理。在船舶靠港时,海员要与港口的垃圾处理部门协调,将垃圾转运到指定的处理地点。有些港口有专门的垃圾接收设施,海员要按照港口的要求将垃圾分类交付,例如,将危险垃圾交给有资质的处理单位,确保垃圾得到妥善的回收或处理。
海员要严格按照规定对船舶垃圾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塑料垃圾、食品垃圾、金属垃圾、玻璃垃圾等几大类。在船上设置不同的垃圾桶用于存放不同类型的垃圾,垃圾桶要有明显的标识,方便船员投放。例如,在厨房设置专门的食品垃圾垃圾桶,在船员生活区设置塑料垃圾和其他干垃圾的垃圾桶。对于危险垃圾,如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要单独存放并做好标记,防止与普通垃圾混合。
垃圾储存区域要保持清洁和干燥,避免垃圾腐烂和产生异味。定期对垃圾储存区进行消毒,防止病菌滋生。同时,要合理安排垃圾储存空间,确保垃圾不会溢出,尤其是在长时间航行过程中,要预估垃圾产生量,提前做好储存安排。
垃圾分类与储存
垃圾处理方法与运输上岸
经验分享
当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出现故障时,要有相应的应急处理预案。例如,如果污水处理装置的曝气系统出现故障,海员可以先停止污水的输入,将污水暂时储存在污水舱中,同时尽快抢修曝气设备。对于垃圾处理,若遇到垃圾储存区已满但尚未靠港的情况,要合理安排空间,对垃圾进行压缩处理,或者调整船舶的航行计划,尽快靠港处理垃圾。
在生活污水方面,要尽量减少污水的产生量。比如,提醒船员节约用水,避免长流水现象,这样可以减轻污水处理装置的负担。在垃圾方面,鼓励船员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同时,在船舶设备采购时,优先选择环保型、易降解的产品,如可降解的清洁用品等,有助于船舶的环保工作。
新船员上船后,要及时进行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方面的培训。由经验丰富的船员讲解处理装置的操作方法、排放规定和垃圾分类要求等内容。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船员之间的沟通也很重要。例如,在厨房工作的船员要及时提醒其他船员将垃圾正确分类投放,避免因为疏忽而导致垃圾分类错误。
培训与沟通的重要性
预防为主的理念
应急处理措施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