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信号的观察与使用
船舶自身的灯光信号要按照规定正确开启和使用。在正常航行时,应开启桅灯、舷灯和尾灯。当船舶在转弯、掉头或者遇到特殊情况(如失控、搁浅等)时,要及时发出相应的灯光信号。例如,在转弯时,要提前开启相应舷侧的转向灯,向周围船舶示意本船的转向意图。在能见度不良的情况下,还要按照规定开启雾灯和其他辅助灯光,增强本船的辨识度。
内河船舶在夜间主要依靠灯光信号来判断他船的位置、航向和动态。驾驶员要熟悉各种船舶灯光信号的含义。例如,桅灯用于显示船舶的首尾方向,一盏白色桅灯表示船舶正朝着本船的方向行驶;舷灯分为左舷绿色和右舷红色,通过观察舷灯可以判断他船的横向位置;尾灯是白色的,看到他船的尾灯说明本船在他船的后方。在夜间航行时,要仔细观察这些灯光信号,及时判断是否存在碰撞危险。
对于特殊的灯光信号,如拖带船队的拖船会显示特殊的组合灯光,包括拖带灯等。当看到一组拖船灯光信号时,要能准确判断拖船的长度、拖带方式以及船队的大致规模,提前做好避让准备。
正确识别他船灯光信号:
合理使用本船灯光信号:
瞭望的加强与技巧
船舶自身结构会产生瞭望盲区,在夜间尤其要注意这些区域。例如,船头部分由于船身的遮挡,驾驶员在驾驶室内可能无法直接观察到。可以安排船员在船头等容易出现瞭望盲区的位置进行瞭望,或者使用船头的摄像头(如果配备)来监控这些区域。另外,当船舶转弯时,内侧的区域也容易成为瞭望盲区,要提前观察和判断盲区可能隐藏的危险。
夜间瞭望不能仅仅依靠肉眼观察,要结合使用瞭望设备。雷达在夜间航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雷达可以扫描到周围船舶的位置、距离和运动方向,尤其对于远距离或被遮挡的船舶能够提前发现。同时,要合理设置雷达的量程和增益等参数,根据航道的宽窄和船舶密度进行调整。例如,在交通繁忙的内河港口水域,使用短量程(如 1 - 3 海里)来精确观察近距离船舶的动态;在宽阔的江河主干道上,可适当使用长量程(如 6 - 12 海里)来提前发现远距离的船舶。
望远镜也是夜间瞭望的重要辅助工具。使用望远镜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远处船舶的灯光细节,如灯光的闪烁模式、灯光颜色的变化等,从而更准确地判断他船的动态。此外,还要注意观察岸上的灯光,如灯塔、码头的照明设施等,通过岸上灯光的位置和特征来辅助判断船舶的位置和航向。
利用多种瞭望方式:
注意瞭望盲区:
航行速度与安全距离的控制
夜间船舶之间要保持比白天更大的安全距离。这是因为在夜间观察和判断他船的动态相对困难,需要更多的空间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在同向航行时,安全距离应不小于白天的 1.5 倍船长;在交叉相遇或对遇局面时,要保持至少 3 - 5 倍船长的距离。例如,对于两艘船长为 50 米的船舶,在夜间同向航行时,距离应不小于 75 米;在交叉相遇时,距离最好能达到 150 - 250 米。
夜间的能见度相对较差,船舶的反应时间会延长。为了确保航行安全,要适当降低航速。一般来说,夜间航速应比白天降低 20% - 30% 左右。例如,一艘白天正常航速为 12 节的船舶,在夜间可以将航速控制在 8 - 9 节。降低航速可以增加船舶的反应时间,在发现其他船舶或障碍物时能够更从容地采取避让措施。
当遇到能见度不良的情况,如雾天、雨天或者灯光昏暗的区域,要进一步降低航速,甚至可以采取停车(关闭主机)或者慢车航行的方式,同时开启雾号等声音信号,等待情况改善或者确认安全后再继续航行。
适当降低航速:
保持安全距离:
航道识别与航标观察
电子航道图系统可以提供详细的航道信息,包括航标位置、水深、航道边界等。在夜间航行时,驾驶员可以通过电子航道图来提前规划航线,并且在航行过程中对照实际情况进行验证。如果船舶偏离了预设的航线,电子航道图会及时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调整航向。同时,电子航道图还可以与雷达等设备进行信息融合,提高导航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内河航道设置了各种航标来引导船舶夜间航行。驾驶员要熟悉航标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灯光特征。例如,侧面标在夜间通过灯光颜色来区分左右岸,左岸标显示绿色灯光,右岸标显示红色灯光。过河标灯光颜色为白色,通常是闪烁的,用于引导船舶安全过河。要根据航标的灯光指示来确定船舶的位置和航向,严格按照航标引导航行。
如果发现航标灯光异常,如熄灭、位置偏移或者闪烁模式改变,要提高警惕,这可能是航标损坏或者受到水流、船舶碰撞等因素影响。此时,要依靠其他导航手段(如雷达、电子航道图等)来确定船舶的位置和航道情况,同时尽快向相关部门报告航标异常情况。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