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气象条件:
水汽充足:海雾的形成首先需要有充沛的水汽来源,通常是来自海洋表面的蒸发,比如在暖流表面,海水温度较高,蒸发量大,为海雾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基础;或者当有暖湿气流从低纬度海域向高纬度海域输送时,也携带了大量水汽,满足海雾形成的水汽条件。
冷却条件:水汽要冷却凝结才能形成雾,常见的冷却方式有多种。一种是平流冷却,当暖湿空气流经较冷的海面时,空气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水汽就会凝结成雾,例如在寒流流经的海域,暖湿空气流经其上容易形成平流雾;还有辐射冷却,在晴朗少云的夜间,海面热量迅速散失,近海面的空气受冷,水汽凝结形成雾,这种多见于沿海地区的夜间;另外,混合冷却也可导致海雾形成,不同温度、湿度的空气相互混合,使混合后的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水汽析出形成雾。
稳定的大气层结: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即空气的垂直对流很弱,这样才能让水汽在近海面处积聚并保持凝结状态形成雾。一般来说,当存在逆温层或者低空有稳定的暖湿空气层时,有利于海雾的持续存在,防止已形成的雾被对流运动驱散。
应对措施:
加强瞭望:在海雾区域航行时,要安排更多的瞭望人员,增加瞭望频率,并且充分利用各种瞭望手段,包括视觉瞭望(虽然能见度低,但仍需尽力观察周围情况)、雷达瞭望(正确设置雷达参数,如量程、增益、海浪抑制等,仔细分析雷达回波,区分不同的物标,尤其是船舶、岛屿、礁石等重要目标)、AIS 瞭望(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实时掌握周围船舶的动态信息,如船名、航向、航速、距离等)以及听觉瞭望(倾听雾号、船舶声号等声音信号),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情况。
控制航速:适当降低航速,保持能够随时停车或采取紧急避让措施的状态,因为在低能见度的海雾中,船舶很难迅速准确地判断周围环境和来船情况,较低的航速能减少船舶的制动距离,降低碰撞风险,同时避免因航速过快而产生的船首波等对周围环境造成干扰,影响瞭望效果。
谨慎操纵:船舶的转向、变速等操作要格外谨慎,避免大幅度的动作,防止因操作不当引起船舶失控或者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如需转向避让来船,要提前预判、小幅度调整航向,并通过声号等方式及时向其他船舶通报本船的意图,确保航行安全。
保持通信畅通:与周围船舶、海岸电台等保持密切的通信联系,及时通报本船的位置、航向、航速等动态信息,了解其他船舶的情况,协调避让行动,同时关注航海通告、气象预报等信息,掌握海雾区域的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其他风险情况,做好应对准备。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