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机制
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雾主要是在夜间,地面(或海面)通过长波辐射迅速降温,使得贴近地面(或海面)的空气温度随之降低。当空气温度降低到露点温度时,水汽开始凝结形成雾。例如,在晴朗无风的夜晚,陆地或海洋表面的热量快速散失,就容易引发辐射雾。
水汽和稳定的大气层结:辐射雾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水汽条件和稳定的大气层结。在水汽充足的情况下,稳定的大气层结能够阻止空气的垂直对流,使得冷却后的水汽能够在贴近地面(或海面)的薄层内聚集,从而形成雾。一般来说,近地面的微风(1 - 3 米 / 秒)有利于辐射雾的形成,因为微风可以使水汽在一定范围内混合,但又不会破坏稳定的层结。
暖湿空气平流冷却:平流雾是由于暖湿空气水平移动到较冷的海面或陆地表面而形成的。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空气温度下降,水汽达到饱和状态,进而凝结成雾。例如,当来自低纬度温暖海洋的空气流向高纬度较冷的海域时,就容易形成平流雾。
水汽供应充足:平流雾的形成需要持续的暖湿空气供应。这通常与大气环流有关,比如在某些海洋暖流和寒流交汇的区域,暖流带来的暖湿空气不断地被输送到寒流表面,为平流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平流雾
辐射雾
消散条件
太阳辐射增温或风力增强:日出后,太阳辐射使地面(或海面)温度升高,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之上升,当空气温度高于露点温度时,雾滴蒸发,辐射雾消散。另外,和平流雾一样,较大的风力可以将雾吹散,破坏雾形成的稳定层结,促使辐射雾消散。不过,辐射雾对风力的敏感程度可能稍低,因为它主要是在近地面的薄层内形成的。
空气对流加强:如果大气层结变得不稳定,空气垂直对流加强,辐射雾会被卷入对流层中,与周围较干的空气混合,从而消散。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地面受热不均,或者有其他因素(如地形抬升)引起的。
暖空气平流停止或逆温层破坏:当暖湿空气的平流停止,没有新的水汽补充时,平流雾可能会逐渐消散。另外,平流雾的形成往往与逆温层有关,逆温层阻止了空气的垂直对流。如果有较强的垂直运动(如锋面过境、对流天气等)破坏了逆温层,雾就会消散。例如,当冷空气南下,与暖湿空气形成锋面,锋面的上升运动可以打破逆温层,使平流雾消散。
地面增温或风力增大:如果海面或陆地表面温度升高,使得下垫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差减小,雾滴蒸发加快,平流雾也会消散。同时,较大的风力(超过 7 - 8 米 / 秒)能够将雾吹散,使雾与周围的空气混合,降低雾的浓度,最终导致雾的消散。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