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抛锚作业的特点与风险
锚链断裂风险:由于深海抛锚时锚链长度长、重量大,在抛锚和起锚过程中,锚链承受的拉力较大,容易出现锚链断裂的情况。一旦锚链断裂,船舶可能会失去控制,漂移而发生碰撞等事故。
走锚风险:深海海底地质情况复杂,若锚未能有效抓底,可能会出现走锚现象。走锚会导致船舶偏离预定位置,增加与其他船舶或障碍物碰撞的风险。
锚机故障风险:长时间的抛锚作业,尤其是在深海环境下,锚机需要承受较大的负荷,容易出现故障。如电机过载、刹车失灵等,这会给抛锚作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特点:与浅海抛锚相比,深海抛锚作业水深较大,通常超过 50 米,有的甚至达到几百米。这使得锚链的长度很长,船舶操纵难度增加,而且海底地质情况难以直接观察。
风险:
安全注意事项
配备个人防护装备:船员在进行抛锚作业时,要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滑鞋、救生衣等。防滑鞋可以防止船员在潮湿的甲板上滑倒,救生衣则是在意外落水时的重要保障。
设置安全警示区域:在抛锚作业区域周围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因为抛锚过程中,锚链的运动可能会对周围人员造成伤害。
控制船速和航向:在接近抛锚位置时,要适当降低船速。船速过快会导致抛锚时锚链受力过大,容易造成锚链断裂或船舶失控。同时,要根据风向、水流等因素调整船舶的航向,使船舶处于合适的抛锚姿态。一般来说,船舶顶风或顶流时抛锚较为安全,这样可以减少船舶在抛锚过程中的漂移。
保持船舶稳定:在抛锚作业过程中,要保持船舶的稳定性。可以通过调整压载水来改变船舶的重心,减少船舶的摇晃。如果船舶摇晃剧烈,不仅会影响抛锚操作的准确性,还可能导致锚链缠绕等问题。
检查设备:在进行深海抛锚作业前,要对锚机、锚链、锚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锚机的刹车装置、传动部件、电机等正常工作;检查锚链的连接环是否牢固,有无磨损或裂缝;检查锚的形状是否完好,锚爪是否能够正常展开。例如,对锚链的连接环进行探伤检查,确保其强度符合要求。
了解海底地质和海况:通过海图、航海通告等资料了解抛锚区域的海底地质情况,如泥质、沙质或岩石质等。同时,关注天气预报和海况信息,避免在恶劣海况下进行抛锚作业。如果海底是岩石地质,要谨慎考虑抛锚的可行性,因为锚在岩石海底很难有效抓底。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确保船舶操纵安全
人员安全防护
操作细节
准备工作:在起锚前,要再次检查锚机的工作状态,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转。同时,通知驾驶台和机舱做好起锚准备。驾驶台要密切关注船舶周围的环境,确保起锚过程中船舶的安全。
缓慢收起锚链:启动锚机,缓慢收起锚链。在收链过程中,要注意锚链的受力情况。如果感觉锚链受力过大,不要强行收链,可以适当调整船舶的位置,使锚链受力减小后再继续收链。当锚快要离底时,要更加缓慢地收链,防止锚突然离底对锚机造成冲击。
定期检查锚位:在锚泊期间,要定期检查船舶的锚位是否稳定。可以通过 GPS、雷达等设备来监测船舶的位置变化。如果发现船舶位置有明显的漂移,可能是走锚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
观察锚链状态:观察锚链的松紧程度和方向。正常情况下,锚链应该有一定的松弛度,但如果锚链过紧或出现异常的抖动,可能是锚链受力过大或者锚的抓底情况出现问题。同时,注意观察锚链是否有缠绕的迹象,如有缠绕要及时处理。
确定抛锚位置和深度:根据船舶的计划停留位置、海底地质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抛锚位置。准确测量水深,以便确定合适的锚链长度。一般来说,在深海抛锚时,锚链长度至少是水深的 5 - 7 倍。例如,在水深 100 米的海域抛锚,锚链长度可能需要 500 - 700 米。
缓慢放出锚链:打开锚机的刹车装置,缓慢放出锚链。在放链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锚链的运动情况,确保锚链顺畅地进入水中。同时,通过锚链计数器准确记录放出的锚链长度。当锚触底后,继续放出一定长度的锚链,使锚能够在海底稳定抓底。
抛锚操作
锚泊期间的监控
起锚操作
深海抛锚作业时,锚机故障如何应急处理?
分享一些实际的深海抛锚作业案例
如何检查深海抛锚作业中锚的状态?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