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场建设对航运业航线规划有诸多影响,同时也有相应的应对策略:
视觉障碍:海上风电场中的风机塔架和叶片较高,在远距离上就会对船员的视线产生遮挡。特别是在能见度较低的天气条件下,这种视觉障碍可能导致船员无法及时发现周围的船舶或其他障碍物,增加船舶碰撞的风险。
雷达干扰:风机的金属结构和旋转的叶片会对船舶雷达信号产生反射和干扰,使雷达图像出现杂波或虚假回波。这会影响船员对周围环境的准确判断,难以识别真正的目标,从而降低航行安全裕度。
船舶操纵受限:风电场区域内的船舶操纵空间被风机阵列所限制。大型船舶在通过狭窄的风电场通道或靠近风机基础时,由于船舶的惯性和旋回半径较大,需要提前规划和谨慎操作,否则可能会与风机发生碰撞。
参与风电场规划:航运业相关方应积极参与海上风电场的前期规划过程。航运企业、港口管理部门和航海协会等可以与风电场开发商、海洋管理部门共同协商,从航运安全和效率的角度出发,合理确定风电场的位置、规模和布局。例如,尽量避免将风电场建设在航运繁忙的主要航道上,或者在规划时预留足够宽度的安全通道供船舶通行。
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构建一个涵盖风电场建设信息、航运信息和海洋环境信息的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风电场开发商可以发布风电场的建设进度、风机布局、导航设施设置等信息;航运企业可以提供船舶航行计划、航线调整建议等内容。通过信息共享,各方能够及时了解情况,提前做好航线规划调整。
船舶设备升级:船舶应配备更先进的导航设备,如高精度雷达、自动识别系统(AIS)增强设备等,以提高在复杂环境下(如受到风电场干扰时)对目标的探测和识别能力。同时,安装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并及时更新海图数据,确保船舶能够准确地获取风电场的位置、边界和通道等信息。
船员培训:加强船员在风电场附近航行的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电场对船舶航行的影响、新导航设施的使用、在复杂雷达图像下的目标识别技巧等。通过模拟训练和实际案例分析,提高船员在风电场区域内的航行安全意识和操作能力。
应急预案制定:航运企业和船舶应制定针对风电场区域航行事故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在风电场附近发生船舶碰撞、机械故障等紧急情况时的应对措施,如如何快速与风电场管理方和救援机构取得联系、如何组织船员进行自救和互救等。
动态航线规划:利用实时的海洋交通信息、气象数据和风电场运行状态等信息,为船舶动态规划最优航线。例如,通过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和智能航运系统,根据风电场附近的船舶密度、风向风速等因素,为船舶推荐合适的绕行路线或通过时间,以减少航行时间和风险。
建立备用航线:为受风电场影响的主要航线设计备用航线。备用航线应考虑避开风电场密集区域,同时也要兼顾港口的可达性和航行安全。在风电场进行维护作业、发生故障或其他特殊情况下,船舶可以及时切换到备用航线,确保航运的连续性。
海上风电场建设对航运业的经济效益有哪些影响?
航运业应如何应对海上风电场建设带来的挑战?
制定海上风电场建设与航运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