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旺季海运需求暴增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调配运力实现高效竞争:
一、运力资源整合与优化
内部运力挖掘
船舶调度调整:对企业自有船舶进行全面梳理,评估每艘船舶的性能、载重能力、航速和适航范围。在旺季,优先安排高效能船舶投入热门航线,例如将航速快、载货量大的集装箱船调配到运输需求旺盛的跨洋贸易航线。同时,合理延长船舶的运营时间,但要确保在安全和船员工作时长规定范围内,通过优化航次计划,减少船舶在港停留时间,提高船舶的周转效率。
闲置运力启用:检查企业内部是否存在闲置或备用的船舶运力,如一些因维修、改造而暂时停用的船舶,提前完成必要的维护工作,使其尽快投入运营。对于小型船舶或特种船舶,如果符合旺季运输货物的要求,也应重新启用,补充整体运力。
外部运力合作
租船策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运力缺口,灵活采用租船方式。可以短期租赁船舶来应对临时性的运力高峰,选择与信誉良好、船舶状况佳的船东合作。在租船类型上,根据货物特性和航线需求,考虑租用集装箱船、散货船或滚装船等不同类型的船舶。例如,在汽车出口旺季,租用滚装船来满足汽车运输需求。同时,要关注租船市场动态,提前锁定合理的租船价格和租赁期限,以降低成本。
与其他航运企业合作:与其他航运企业建立运力共享联盟或合作协议。在旺季,通过共享船舶舱位、联合运营航线等方式,实现运力的互补。例如,两家企业可以协商在某一特定航线按照一定比例分配舱位,共同承担运输任务,这样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分摊运营成本和风险。
二、航线规划与优化
热门航线增班与优化
增加航班频次:分析旺季各航线的货物运输需求增长情况,对于需求激增的热门航线,如中国到欧美在圣诞节购物季期间的航线,增加船舶航班频次。通过合理安排船舶的排班,在原有航线基础上增发临时航班,或者将部分船舶从相对淡季的航线调整到热门航线,以满足更多的货物运输订单。
优化航线停靠港口:重新审视热门航线的港口停靠顺序,减少不必要的港口停靠,缩短运输时间。例如,在不影响货物交付的前提下,跳过一些货物吞吐量较小或装卸效率较低的港口,直接前往主要的货物集散中心港口,提高船舶的运营效率,更快地完成运输任务。
开辟新航线或拓展支线服务
市场调研与新航线开辟:在旺季来临之前,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潜在的运输需求未被充分满足的区域,开辟新的海运航线。例如,当发现某新兴市场与传统制造业基地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但现有航线无法满足需求时,及时开辟连接这两个区域的新航线,抢先占领市场份额。新航线的开辟要充分考虑港口条件、货物类型和运输量等因素,确保航线的经济可行性。
拓展支线运输网络:对于一些大型港口周边的中小港口或内陆港口,建立支线运输服务,将货物从这些港口收集或分拨到主要干线港口。通过支线船舶与干线船舶的有效衔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整体运力的利用效率。例如,在东南亚地区,利用小型支线船将货物从各个岛屿的港口运送到新加坡等主要枢纽港口,再通过大型船舶运往其他地区。
三、货物管理与运输方式创新
货物优先级与配载优化
货物优先级划分:根据货物的性质(如易腐性、时效性、价值等)、客户等级和运输合同条款,对货物进行优先级排序。在运力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高优先级货物的运输,例如生鲜产品、急需的生产零部件等。同时,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对于优先级较低的货物,协商适当的延迟运输方案,以平衡运力分配。
货物配载优化:利用先进的货物配载软件和数据分析技术,在船舶的有限空间内实现货物的最优配载。根据货物的尺寸、重量、形状和装卸要求,合理安排货物的存放位置,提高船舶的空间利用率。例如,在集装箱船配载时,将重货放置在底层,轻泡货放置在上层,同时考虑不同目的地货物的装卸顺序,减少装卸时间。
多式联运协同
海铁联运 / 海河联运结合:加强与铁路、内河航运等其他运输方式的合作,开展多式联运。在旺季,当海运运力紧张时,将部分货物通过铁路或内河运输到合适的港口再进行海运,或者在目的港将货物通过其他运输方式分拨到内陆目的地。例如,在中国的 “一带一路” 倡议下,通过海铁联运将货物从沿海港口运往欧洲内陆,既缓解了海运压力,又提供了更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
建立多式联运枢纽:在关键的港口或物流节点建立多式联运枢纽,整合不同运输方式的资源。这些枢纽可以实现货物的快速换装、中转和存储,提高整个运输链的效率。例如,在欧洲的鹿特丹港,建立海铁联运枢纽,货物可以在港口内无缝衔接从海运到铁路运输,有效提升了运输效率和运力的协同性。
分享一些成功调配运力实现高效竞争的案例
企业如何管理旺季海运的货物运输流程?
如何预测海运市场的旺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