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管理公司制定船舶航行风险评估计划是保障船舶安全航行的关键步骤,以下是详细的制定过程:
一、组建评估团队与明确职责
人员构成
职责划分
二、确定评估范围与目标
评估范围界定
船舶硬件方面:包括船体结构完整性、船舶设备(主机、辅机、导航设备、通信设备、救生设备、消防设备等)的性能和可靠性。例如,检查船体是否存在腐蚀、裂缝等结构问题,评估设备的老化程度和故障概率。
船员因素:船员的资质、经验、健康状况以及培训情况。比如,船员是否持有有效的适任证书,是否有应对紧急情况的经验,是否接受了最新的航海技术和安全法规培训。
航行环境:航线涉及的气象条件(如台风、浓雾、暴雨等)、海况(如海浪、潮流、冰区等)、地理环境(如浅滩、暗礁、狭窄航道等)以及海上交通状况(如船舶密度、渔船活动区域等)。
外部因素:如海盗威胁、战争风险、港口国监管要求、国际航运法规变化等。
评估目标设定
三、收集信息
船舶资料收集
收集船舶的基本信息,如船舶类型(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等)、船龄、船舶尺度(船长、船宽、吃水等)、船舶载重能力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船舶自身硬件的风险。例如,船龄较大的船舶可能存在船体结构老化的风险,而不同类型的船舶在航行性能和货物风险方面有所不同。
获取船舶设备清单和维护记录。设备清单包括各种设备的型号、生产日期、上次维护时间等。维护记录能够反映设备的运行状况和潜在故障风险。例如,通过查看主机的维护记录,可以了解其是否经常出现故障,是否需要进行大修或更新部件。
船员信息收集
航行环境信息收集
利用气象预报服务、海图、航海通告等渠道收集航线的气象和海况信息。了解航线沿途的季节性气象特点,如某些海域在特定季节易受台风影响;获取海图上标注的浅滩、暗礁、沉船等危险物的位置信息;关注航海通告中关于航道变更、新的海上设施建设等内容。
收集港口信息,包括港口的设施条件(如码头长度、水深、装卸设备等)、港口的交通规则、港口国监管要求等。例如,一些港口对船舶的污水排放有严格的监管,船舶如果不符合要求可能面临罚款或滞留。
关注国际海事组织(IMO)、船旗国和相关行业组织发布的关于海盗活动、战争风险区域等信息。这些外部因素对船舶航行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四、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
风险识别工具与技术
采用检查表法,根据船舶航行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制定详细的风险检查表。例如,检查表中包括船舶启航前检查(船体外观、设备运行状态、证书文件等)、航行过程中(气象海况应对、船舶操纵、设备故障处理等)、船舶靠离港(码头设施、拖轮协助、人员操作等)等方面的检查内容。通过逐一核对检查表,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
运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技术,针对船舶的关键设备(如主机、舵机等),分析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及其对船舶航行的影响。例如,主机的故障模式可能包括润滑油泄漏、活塞卡死等,每种故障模式都会对船舶的动力供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船舶的航行安全。
风险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对风险进行定性描述。例如,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后果的严重性分为灾难性、严重、一般、轻微四个等级。通过组合可能性和严重性等级,对风险进行定性评估。如船舶在浓雾天气下航行,发生碰撞的可能性为中等,后果严重性为灾难性,综合评估该风险为高风险。
定量分析(如果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例如,根据历史数据计算船舶在某一海域遭遇恶劣天气的概率,结合船舶在恶劣天气下受损的经济损失评估,得出该风险的量化值。这种方法可以更精确地评估风险,但需要大量的可靠数据。
五、风险评估计划的更新与完善
定期回顾与更新
事件驱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