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智能感知设备:在港口的码头前沿、堆场、闸口、航道等关键区域广泛安装传感器、摄像头、电子地磅、RFID 读写器、AIS 基站等智能感知设备,实现对船舶、货物、车辆、设备等的实时数据采集,如船舶的位置、速度、载货量,货物的种类、重量、状态,车辆的进出港时间、载重量等1。
构建港口物联网:通过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如 5G、Wi-Fi、蓝牙等,将分散的智能感知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覆盖整个内河港口的物联网,确保数据的稳定传输和设备的互联互通,实现对港口各类资源的实时监控和集中管理。
建立数据中心:搭建内河港口大数据平台,整合来自航运互联网的各类数据,包括船舶航行数据、货物运输数据、港口作业数据、气象数据等,进行集中存储、管理和备份,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提供基础1。
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价值,如通过对船舶历史航行数据和货物运输数据的分析,预测船舶到港时间、货物吞吐量等,为港口的调度和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持;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对港口的安全风险、设备故障等进行智能预警和诊断2。
在线服务平台:搭建内河港口在线服务平台,为船公司、货主、货代、船员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如船舶申报、货物订舱、码头预约、费用结算、信息查询等功能,实现业务办理的无纸化、便捷化,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1。
信息共享与协同:通过航运互联网实现港口与航运企业、物流企业、海关、海事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如与海关的电子数据交换,实现货物的快速通关;与航运企业共享港口作业计划和船舶动态信息,便于船公司合理安排船舶运输计划。
如何利用航运互联网加强内河港口与航运企业之间的合作?
内河港口智能化升级会带来哪些安全风险?
航运互联网背景下,内河港口应如何加强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