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事组织对深海采矿作业与海洋生态平衡的考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求全面评估:国际海事组织倡导在进行深海采矿作业前,必须对其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包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对海洋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等。例如,采矿活动可能导致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水流情况,进而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连锁反应1。
关注长期影响:强调不仅要考虑采矿作业期间的短期影响,更要关注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潜在影响。因为深海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通常非常缓慢,一些破坏可能是不可逆的,如某些深海生物栖息地的丧失或物种的灭绝可能需要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无法恢复3。
限制污染物排放:在船舶运输和采矿设备操作方面,通过《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等法规,严格限制船舶在深海采矿作业过程中的油类、化学品、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放,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从而间接保护深海生态平衡。例如,规定船舶必须配备有效的防污设备和处理系统,对各类污染物进行达标处理后才能排放。
规范船舶航行安全:制定船舶在深海采矿区域附近的航行规则和安全标准,以避免船舶碰撞采矿设施或在采矿作业区域内乱航,引发安全事故和海洋环境污染。如规定船舶在特定海域的航行速度限制、瞭望要求和通信规则等,确保船舶与采矿作业的安全协调。
规定废弃物处理:对深海采矿作业产生的废弃物,如废弃的采矿设备、尾矿等的处理和处置制定严格标准。要求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这些废弃物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和破坏,例如规定废弃物的存放、运输和处理方式,避免其泄漏或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
保护关键生态区域:国际海事组织建议在深海采矿作业规划阶段,要充分识别和保护海洋中的关键生态区域,如热液喷口、冷水珊瑚礁、海山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避免在这些区域进行采矿活动或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采用环保型技术和设备:鼓励采用环保型的深海采矿技术和设备,以降低采矿作业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例如,推广使用低噪音、低振动、高效能的采矿设备,减少对海洋生物的物理干扰;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建立生态监测体系:倡导建立长期的深海生态监测体系,对采矿作业区域及其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以便在发现问题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补救,确保海洋生态平衡得到有效维护。监测内容包括海洋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水质、沉积物质量等环境指标的变化等。
与其他国际组织协作:国际海事组织积极与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其他国际组织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深海采矿作业与海洋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例如,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合作制定深海采矿的环境管理计划和技术标准,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开展海洋生态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活动等。
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鼓励成员国之间在深海采矿和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开展技术交流、经验分享和联合研究等合作。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共同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深海采矿管理模式和生态保护措施,提高全球范围内深海采矿作业的可持续性。例如,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研讨会和培训活动,促进各国在相关领域的能力建设和技术水平提升。
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深海采矿作业的环保指南有哪些?
国际海事组织如何推动深海采矿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海事组织对深海采矿作业的监测和监督机制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