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以下多种方式推动海上智能交通系统(MITS)的建设:
制定通用技术标准:出台如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性能标准等,定义了 AIS 设备的基本性能要求,包括信号传输频率、数据格式、精度等,被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用于制定技术和测试标准,确保了不同厂家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为 MITS 中船舶的识别与跟踪奠定了基础。
规范数据通信标准:制定海上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标准,如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VDES)标准,规范了船岸之间、船船之间的数据通信方式和内容,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使船舶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共享各类交通信息,如航行警告、气象预报、船舶动态等。
确立安全与可靠性标准:规定船舶智能系统的安全设计原则、故障处理机制、网络安全防护要求等,确保在复杂的海洋环境和各种工况下,MITS 的关键设备和系统能够稳定可靠运行,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鼓励创新技术应用: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通信等新兴技术在航运领域的应用,通过发布指南、举办研讨会等形式,鼓励船东、设备制造商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和创新,将先进技术融入到 MITS 的建设中,如利用人工智能实现船舶自动驾驶、智能避碰等功能。
开展合作研究项目:与各国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合作开展海上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项目,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加速技术转化和应用,例如与一些国家合作开展关于智能航运的试点项目,探索新技术在实际航运中的可行性和效益。
支持测试与验证:建立测试平台和验证机制,为新的智能交通技术和设备提供测试和验证的机会,确保其符合 IMO 的标准和要求后再推广应用,如对新型的船舶导航系统、通信设备等进行严格的测试和评估。
促进各国交流与合作:组织国际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为各国海事管理部门、航运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交流平台,分享各国在 MITS 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推动 MITS 的发展4。
协调各国法规与政策:协助各国制定和完善与海上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的法规和政策,避免因法规差异而造成的技术壁垒和贸易障碍,促进全球范围内 MITS 的统一和协调发展,使各国的 MITS 建设能够相互兼容和衔接。
推动区域合作项目:支持和推动区域间的海上智能交通合作项目,如在特定海域建立区域智能交通监控中心,实现区域内船舶交通的协同管理和资源共享,提高区域海上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如欧盟的一些区域海上交通管理项目。
制定培训标准和课程:制定针对 MITS 相关技术和操作的培训标准和课程体系,涵盖船舶智能设备的操作、维护、数据分析以及应急处理等内容,确保船员和海事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开展培训活动:通过国际海事组织的培训机构,如世界海事大学、国际海事法研究所等,开展面向全球的 MITS 专业培训课程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和学者授课,传授最新的技术和管理知识。
推广在线学习平台: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如 IMO 的 e-learning 平台,提供丰富的 MITS 学习资源,方便船员和管理人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效率。
国际海事组织如何保障海上智能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海上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对航运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哪些影响?
国际海事组织如何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在海上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