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院校为培养学生海上应急处理能力,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举措: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优化
专业课程融入应急知识
在航海学、船舶操纵与避碰等核心课程中,专门设置章节讲解海上应急情况。例如,在航海学中,教授学生在遇到恶劣天气(如台风、强对流天气)时,如何根据气象预报和船舶性能,选择合适的航线和航速来躲避危险。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海况下,船舶定位仪器(如 GPS、罗兰 C 等)可能出现的故障以及应对方法。
船舶操纵与避碰课程会详细讲解船舶碰撞、搁浅等紧急情况下的操纵措施。如当船舶面临碰撞危险时,根据《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LREGs),如何采取最有效的避让行动,包括大幅度转向、减速或停车等操作,并且通过模拟器演示不同操纵措施对船舶运动轨迹的影响。
开设专门的应急处理课程
设立 “海上应急处置技术” 课程,系统地介绍各种海上应急事件的处理流程和技术。课程内容涵盖火灾、爆炸、船舶进水、人员落水等多种情况。例如,在火灾应急处置部分,讲解不同类型火灾(如油类火灾、电气火灾等)的灭火原理和适用的灭火器材,以及在船舶不同区域(机舱、货舱、生活区等)发生火灾时的应对策略。
对于海上求生和救生技能,会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各种救生设备,如救生艇、救生筏的释放和操作方法,以及在救生艇筏上的生存技能,包括信号发送、淡水和食物的合理分配等。
二、实践教学与模拟训练
船舶模拟器训练
航海院校配备先进的船舶操纵模拟器,模拟各种海上环境和应急场景。在模拟器训练中,学生可以体验到在不同天气(如大雾、暴雨)和海况(如巨浪、涌浪)条件下的船舶操纵。例如,设置船舶在浓雾中航行,突然发现前方有不明目标的场景,让学生通过雷达观察、VHF 通信等手段判断目标性质,并采取合理的避碰措施。
模拟器还能模拟船舶故障情况,如主机失灵、舵机故障等。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反应,如启动备用设备、利用船舶余速和应急舵进行操纵,以确保船舶安全。通过反复的模拟器训练,学生能够熟悉应急操作流程,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
消防与救生实操训练
建设专门的消防和救生实训场地,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在消防实操中,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各种消防设备,如灭火器、消防水带、固定灭火系统等。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灭火演练,模拟船舶机舱发生油类火灾,学生分组使用泡沫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操作,同时掌握消防水带的展开和喷射技巧。
对于救生实操,学生要亲自参与救生艇、救生筏的释放和登乘训练。了解救生设备的结构和性能,掌握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快速、安全地将救生设备释放到水面,并组织人员有序登乘。还会进行弃船求生演练,模拟船舶沉没场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弃船准备工作,包括穿着救生衣、携带必要的求生用品等,登上救生设备并在水上保持生存状态。
海上实习与应急演练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专家指导
教师应急培训与能力提升
航海院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应急处理培训课程和研讨会。教师通过参加国际海事组织(IMO)或国内海事部门举办的应急培训,学习最新的应急处理理念、技术和法规要求。例如,教师参加关于海上应急通信新技术的培训,了解如何在应急情况下利用卫星通信等手段快速、准确地发送求救信息。
鼓励教师到船舶上挂职锻炼,积累实际的应急处理经验。教师在船上工作期间,参与船舶的应急演练和实际应急事件处理,将这些实践经验带回课堂,更好地指导学生。
邀请专家指导与讲座
邀请海事部门的专家、资深船长和轮机长等来校举办讲座和工作坊。这些专家分享他们在海上工作多年遇到的应急案例和处理经验。例如,邀请资深船长讲解在远洋航行中遭遇海盗袭击时的应对策略,包括如何利用船舶的速度、转向性能和安全防护设施来躲避海盗,以及如何与附近船舶和海岸警卫队进行有效沟通协作。
邀请海事局的安检人员讲解船舶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应急设备常见问题和整改措施,使学生了解应急设备的正确维护和管理方法,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设备能够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