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与预编排阶段
为船舶的每个舱位和甲板位置合理分配集装箱。根据船舶的稳性、吃水差、强度等因素,确定不同重量和类型的集装箱的放置位置。例如,较重的集装箱通常放置在下层舱位,以保持船舶的重心稳定;危险品集装箱则要按照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规定,放置在远离生活区和热源的特定位置。
考虑货物的装卸顺序,尽量减少船舶在港装卸时间。例如,将预计先装先卸的集装箱安排在更便于操作的位置,避免在装卸过程中出现集装箱被其他箱子阻挡的情况。
根据船舶计划和货物信息,规划集装箱在堆场的存放位置。考虑因素包括集装箱的尺寸(20 英尺、40 英尺等)、类型(普通箱、冷藏箱、危险品箱等)、目的地等。例如,冷藏集装箱需要放置在配备有电源插座的冷藏箱区,以保证货物的冷藏条件;而同一目的地的箱子尽量集中存放,方便后续装车运输。
计算堆场的容量,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来存放即将到达和离开的集装箱。通过优化堆场布局,如采用堆高机将集装箱按规则堆叠,可以提高堆场的空间利用率。一般来说,轮胎式龙门起重机作业的堆场,每个箱位的堆放高度可以达到 4 - 5 层。
码头在集装箱船舶到港前,会根据船舶的预计到港时间、离港时间、船型大小、装卸货物的数量和种类等信息来制定船舶计划。例如,对于大型集装箱船,由于其载货量大,需要预留足够的码头岸线长度和装卸设备,同时要安排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确保高效装卸。
分析船舶的航线和挂靠港口顺序,预测其在本码头的装卸箱量变化趋势。这有助于合理安排堆场空间,将预计先卸的箱子放置在更便于提取的位置。
船舶计划:
堆场计划:
配载计划:
船舶靠泊与装卸阶段
利用码头的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船舶的装卸进度、集装箱的位置和设备的运行状态。例如,通过在集装箱和设备上安装的传感器,可以获取集装箱的实时位置信息、设备的工作参数等。
根据监控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如发现某个集装箱的装卸出现异常(如损坏或超重),要立即停止相关作业,对集装箱进行检查和处理;如果堆场某一区域的堆放密度过高,影响后续作业,要及时调整堆放计划,将部分集装箱转移到其他合适的区域。
协调岸边装卸设备(如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水平运输设备(如集装箱牵引车和挂车)和堆场装卸设备(如轮胎式龙门起重机)之间的作业。例如,当岸边起重机将集装箱从船上吊起后,要及时安排牵引车和挂车将集装箱运输到堆场指定位置,同时堆场的龙门起重机要准备好接收和堆放集装箱。
根据实时的装卸进度,调整设备和人员的配置。如果某个环节出现延误,如船舶某一舱位的集装箱绑扎过紧导致装卸速度变慢,要及时调配更多的人力去协助解绑扎,或者调整其他装卸设备先处理其他舱位的集装箱,以保证整体装卸效率。
根据船舶计划和潮汐情况,引导船舶准确靠泊到指定的码头泊位。码头调度人员会与船舶的船长或引航员密切沟通,确保靠泊过程安全、顺利。例如,在有潮流的港口,要考虑潮流的方向和速度,选择合适的时机让船舶靠泊,避免船舶与码头发生碰撞。
检查码头的岸桥等装卸设备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并且位置是否合适,以便能够及时开始装卸作业。在船舶靠泊后,迅速将岸桥的吊具与船舶上的集装箱连接,开始装卸工作。
靠泊安排:
装卸作业调度:
实时监控与调整:
离港与后续管理阶段
船舶离港后,对堆场进行整理。将因船舶装卸而变得混乱的堆场重新规划和整理,按照新的货物到达和离开计划,调整集装箱的堆放位置。例如,将空出来的位置用于存放即将到达的集装箱,并且将同类型、同目的地的集装箱集中堆放。
更新堆场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包括集装箱的位置、状态(已装船、在堆场等)等。这些信息的准确更新对于后续的集装箱调度和管理至关重要,能够为码头的计划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船舶装卸作业完成后,对船舶的装卸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集装箱的绑扎是否牢固、舱盖是否关闭严密、船舶的吃水和稳性是否符合要求等。例如,对于在甲板上堆放的集装箱,要确保其绑扎牢固,能够承受海上航行过程中的风浪冲击。
核对船舶装载的集装箱数量和信息是否与配载计划一致,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装载的集装箱。同时,检查船舶的相关文件是否齐全,如货物清单、装箱单等,为船舶的安全离港提供保障。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