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实时追踪功能的实现方式
航运软件依靠多种通信网络来获取货物追踪数据。在海上,主要通过卫星通信网络,如 Inmarsat、Iridium 等卫星通信系统,将船舶上的货物相关数据传输到岸上的数据中心。这些卫星通信系统能够覆盖全球大部分海域,确保在远洋运输过程中数据的传输。
在陆地上,则可以利用 4G/5G 移动网络来传输货物追踪数据。例如,港口内的自动化设备和运输车辆通过 5G 网络可以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使航运软件能够及时更新货物的位置和状态。
航运软件可以与船舶的自动识别系统(AIS)集成。AIS 系统本身主要用于船舶的识别和定位,当货物在船上时,通过关联船舶的位置信息来间接追踪货物。例如,一艘装有大量货物的散货船,航运软件可以获取 AIS 传来的船舶位置、航向、航速等数据,从而确定货物的大致位置和运输进度。
对于陆运部分,如港口的集卡运输,航运软件可以与车辆的车载终端系统集成。车载终端能够提供车辆的位置、行驶速度、行驶路线等信息,这些信息会被传输到航运软件中,实现货物从港口到仓库或其他运输节点的实时追踪。
航运软件可以与安装在货物包装或运输容器上的传感器相连接。这些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 GPS(全球定位系统)、北斗定位系统、RFID(射频识别)标签和蓝牙定位设备。例如,在高价值货物的集装箱内安装 GPS 传感器,通过卫星信号可以实时获取货物的位置信息,其精度能够达到米级。
RFID 标签则通过射频信号传输货物的识别信息,如货物编号、起运地、目的地等。当货物经过特定的读取设备(如港口的龙门吊上的 RFID 读取器)时,就能将这些信息传输给航运软件,实现货物位置和状态的更新。
利用传感器技术
与运输设备的集成
数据传输网络的支持
数据准确性保障措施
航运软件采用数据加密技术来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 SSL/TLS 等加密协议对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例如,当货物位置数据从船舶传输到岸上数据中心时,通过加密通道传输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数据存储也需要安全措施。航运软件的数据存储服务器通常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防护手段,并且会对数据进行备份。如果数据出现损坏或丢失,可以通过备份数据进行恢复,从而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货物追踪设备,如传感器和定位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航运公司会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对设备的硬件进行检查、清洁和维修。例如,定期检查 GPS 天线是否损坏、连接是否松动等情况。
校准是确保设备准确性的关键步骤。例如,对于 RFID 读取器,需要定期校准其读取范围和精度,以保证能够准确读取货物标签的信息。同时,对于卫星定位设备,也需要根据卫星信号的更新和设备的老化情况进行校准,确保其定位精度符合要求。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航运软件会采用冗余数据采集方式。例如,除了使用 GPS 定位货物位置外,还可以结合船舶的航位推算系统(通过船舶的航向、航速等信息推算位置)来获取位置数据。当两种方式获取的数据出现差异时,软件会对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
通过设定合理的阈值来判断数据的可信度。如果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软件可以采用加权平均等方式综合两种数据;如果差异过大,则会触发报警机制,提示工作人员检查数据来源或设备是否出现故障。
航运软件会设置数据验证规则。当接收到货物追踪数据时,会对数据的格式、范围和逻辑进行验证。例如,对于货物位置数据,如果其坐标值超出了地球表面的合理范围,软件会判定该数据可能有误,并进行标记或要求重新传输。
数据清洗是去除噪声数据和错误数据的过程。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电磁干扰、信号衰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出现偏差。航运软件可以采用数据滤波算法,如卡尔曼滤波,对货物位置数据进行处理,去除不稳定或错误的位置点,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