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港在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运输方面采取了以下高效运营策略:
航道与泊位建设: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马斯河以及斯凯尔特河形成的 “金三角洲”,具有海港及河港的共同特点,其航道无闸、冬季不冻、江河不淤、常年不受风浪侵袭,并且不断进行航道的加深拓宽以及泊位的大型化建设,500 多条航线在此汇聚,可容纳 54.5 万吨的超级油轮,能满足各类大型船舶的停靠需求13.
码头设施升级:港区拥有多个专业码头,如集装箱码头、多功能码头、滚装码头、固体散装货码头、液态散装货码头等,各类码头集散站共计 90 多个,且不断对码头设施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目前大部分集装箱装载和堆垛工作已由电脑控制并由自动起重机完成,提高了装卸效率123.
完善集疏运体系:鹿特丹港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内河航道以及管道等集疏运网络,港务局专用的铁路线长达 400 多公里,直接通向各个码头,货物能够通过多种运输方式快速、高效地进出港口,运往欧洲各地。此外,2023 年 11 月投入使用的集装箱交换路线,连接着港口的数个码头、仓库及海关检验站,成为港区 “集装箱的高速公路”,进一步提升了集装箱的转运效率12.
引入智能管理系统:2023 年 1 月投入使用的数字平台 “新一代物流”,可收集港口内每艘船的停靠地点、时间、货物等信息,并在短时间内给出每艘船卸货、装箱的最佳方案,相当于港口的 “中央处理器”,目前港内约 60% 的陆航运量通过该平台进行调配规划,节约了 1/5 的转运时间2.
采用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收集港口运营数据,如船舶位置、货物状态、设备运行情况等,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港口运营的实时监控和精准调度,提高运营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无人机应用:2022 年底引入无人机对港口进行日常巡查,巡查内容包括船舶加油、水污染、货物转运、危险物质、空气污染及船上维修等,当港区发生紧急情况时,无人机还可携带医疗用品、船舶零件或货物样本等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大大提升了港口的应急救援效率2.
提供一站式服务:港口与货场、仓库、车站、飞机场以及银行、保险公司和加工厂等紧密相连,形成了储、运、销一条龙的服务模式,能够为客户提供货物装卸、仓储、运输、加工、金融等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减少了货物在港停留时间,提高了客户满意度16.
优化通关流程:与海关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不断优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加快货物的流转速度26.
加强与供应链各方合作:鹿特丹港务局积极推动与航运公司、货主、货代、码头运营商、驳船运营商等供应链各方的合作,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协同运作,共同优化物流流程,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发展内河航运:充分利用莱茵河等内河航道的优势,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将内河航运与海运、铁路、公路运输有机结合,实现了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目前 38% 的集装箱通过内河船舶运输,并且计划到 2030 年将这一比例提高到 45%.
组建航运联盟:积极参与和推动航运公司之间的联盟与合作,通过整合资源、优化航线、共享舱位等方式,提高航运效率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货物选择鹿特丹港中转.
优化堆场管理:采用先进的堆场管理系统,对集装箱进行科学合理的堆放和调度,提高堆场利用率和集装箱的周转效率,减少集装箱的在港停留时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