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定期会议制度:港口拖轮运营部门与其他作业部门,如码头装卸部门、引航部门、船舶代理等,应定期举行联席会议。例如,每周或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共同讨论港口作业计划、船舶进出港安排、拖轮调度等事宜。在会议上,各方可以交流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提前协调好各项作业细节。
实时通信系统: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如甚高频(VHF)无线电、港口专用通信软件等,建立实时通信渠道。拖轮船员与码头指挥中心、引航员等可以随时沟通船舶的动态信息,包括拖轮的位置、船舶的靠离泊进度、突发情况等。例如,当船舶在靠泊过程中遇到风向突然改变等情况,拖轮船员可以通过 VHF 及时告知码头指挥中心和引航员,共同商讨应对措施。
信息共享平台:搭建港口作业信息共享平台,整合船舶到港时间、货物装卸计划、拖轮作业任务等信息。各部门可以在平台上查询和更新相关数据,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例如,码头装卸部门在平台上发布某船舶的预计装卸完成时间,拖轮运营部门根据此信息提前安排拖轮前往协助离泊。
明确各部门职责与作业流程
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对港口拖轮船员、码头操作员、引航员等相关岗位的职责进行详细梳理和明确。例如,规定拖轮船员在船舶靠离泊时的具体操作任务,包括拖轮的顶推或拖带位置、拖力大小的控制等;码头操作员负责码头设备的操作和船舶系缆的管理;引航员负责船舶的引航和指挥船舶进出港。
优化作业流程:绘制港口船舶作业流程图,包括船舶进港、靠泊、装卸、离泊等各个环节,明确每个环节中拖轮与其他部门的配合节点。例如,在船舶进港时,引航员指挥船舶驶向泊位,同时通过通信系统告知拖轮船员船舶的速度、航向等信息,拖轮船员根据这些信息提前调整拖轮的位置和准备好相应的拖带或顶推动作。
制定应急处置预案:针对港口作业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恶劣天气、船舶设备故障、碰撞事故等,制定协同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在紧急情况下拖轮与其他部门各自的职责和应急操作流程。例如,在遇到强风天气时,拖轮要根据码头指挥中心的指令,加强对船舶的系泊安全保障,与码头工作人员一起检查和加固船舶系缆。
开展联合培训与演练
业务知识培训:组织拖轮船员与其他作业部门人员共同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包括港口规章制度、船舶操作规范、货物装卸知识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各方人员了解彼此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协同配合的意识。例如,为拖轮船员讲解码头装卸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以便他们在船舶靠离泊作业时更好地配合码头操作员。
模拟演练:定期开展港口作业模拟演练,包括船舶正常靠离泊演练和应急处置演练。在演练过程中,让拖轮与其他部门按照实际作业流程和应急处置预案进行协同操作,锻炼各方的配合能力。例如,进行船舶碰撞应急演练时,拖轮要根据指挥中心的指令迅速前往事故现场,与救援部门一起开展救援工作,如协助转移船员、控制船舶漂移等。
建立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包含协同作业效果、作业效率、安全指标等方面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例如,评估拖轮在船舶靠离泊作业中的响应时间、拖轮与其他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船舶作业过程中的事故发生率等指标。
激励措施: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对表现优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如奖金、奖品)和精神奖励(如表彰、荣誉证书)。同时,对于协同配合不力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改进,对相关责任部门或个人进行适当的处罚。例如,对在应急处置中协同配合出色的拖轮船员和码头工作人员给予奖金奖励,对因沟通不畅导致作业延误的部门进行内部通报批评。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