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流量预测:
收集历史数据,包括不同类型船舶(如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轮等)的到港时间、离港时间、船舶大小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了解船舶流量的周期性规律,例如某些季节或时间段内集装箱船流量大,而另一些时间散货船居多。
结合港口的发展规划、贸易合同签订情况、航线变化等因素,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一天、一周、一个月)的船舶到港和离港数量、时间分布以及船舶类型,为拖轮调度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作业任务预测:
根据船舶流量预测结果,进一步分析每艘船舶可能需要的拖轮作业任务,如靠泊、离泊、移泊等操作的时间和复杂程度。例如,大型油轮的靠泊作业由于其惯性大、操纵难度高,可能需要多艘拖轮协同作业较长时间;而小型杂货船的离泊作业相对简单,所需拖轮数量少、作业时间短。
考虑港口内的特殊情况,如恶劣天气可能导致船舶靠离泊作业难度增加,需要额外的拖轮支持;或者港口设施维修期间,船舶作业方式的改变对拖轮作业任务的影响。
拖轮类型匹配:
根据港口作业船舶的类型和特点,配置不同类型的拖轮。对于大型船舶(如 VLCC 油轮、大型集装箱船)较多的港口,配备大功率、大吨位的拖轮,以满足其强大的拖带和操纵需求;对于小型船舶频繁的港口区域,适量配置小型拖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一些港口会配备全回转拖轮,这种拖轮操纵灵活,在协助船舶靠离泊过程中能够快速调整方向,适应复杂的作业环境。
考虑拖轮的功能多样性,如兼具消防、救援功能的拖轮,在保障港口消防安全和应对水上突发事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确定不同功能拖轮的数量和分布,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
数量优化:
基于船舶流量和作业任务预测,计算所需拖轮的最小数量。考虑到船舶到港时间的不确定性、作业时间的波动以及拖轮的维修保养等因素,设置一定的冗余量,一般冗余比例在 10% - 20% 左右。例如,如果预测某时段平均需要 10 艘拖轮,考虑冗余后,实际配置 12 艘左右的拖轮较为合适。
动态调整拖轮数量,根据港口的发展阶段(如新建码头投入使用、旧码头改造等)和市场变化(如贸易量的增减),及时增加或减少拖轮数量。
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
在拖轮和港口设施(如码头、引航船等)上安装传感器和定位设备,实时采集拖轮的位置、航速、航向、作业状态等信息,以及船舶的到港动态、泊位使用情况等港口运营数据。通过卫星通信、VHF 通信等手段将这些数据传输到调度中心。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港口地图、航道信息、拖轮和船舶的实时位置等数据整合在一个可视化平台上,调度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港口的整体运营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如拖轮与船舶的碰撞风险、船舶等待拖轮时间过长等。
智能算法调度:
运用运筹学中的算法,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启发式算法等,根据实时数据和预设的调度规则(如优先保障大型船舶作业、最小化船舶等待时间等),自动生成最优的拖轮调度方案。例如,当有多艘船舶同时请求拖轮协助靠泊时,智能调度系统可以根据船舶的大小、优先级、拖轮的当前位置和状态等因素,快速计算出每艘拖轮的任务分配,使得整体作业效率最高。
考虑船舶作业的优先级,对于紧急情况(如船舶失控、火灾等)或对港口运营有重大影响的船舶(如大型邮轮、载有危险货物的船舶),智能调度系统能够快速调整调度方案,优先分配拖轮进行救援或协助作业。
与引航部门协作:
建立与引航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引航员在引领船舶进出港过程中,对船舶的操纵特性、预计靠离泊时间等信息有深入了解。拖轮调度部门提前从引航员处获取这些信息,能够更精准地安排拖轮作业,避免拖轮过早或过晚到达作业现场。
当遇到复杂的船舶操纵情况(如强风天气下船舶靠泊)时,拖轮调度人员和引航员共同协商确定拖轮的使用数量、作业方式和操作顺序,确保船舶安全、高效地完成靠离泊作业。
与码头运营部门合作:
与码头运营部门共享船舶作业计划和拖轮调度计划,码头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拖轮的预计到达时间,提前做好码头设备的准备工作(如装卸桥的调整、系泊设备的检查等),实现船舶作业环节的无缝衔接。
码头运营部门及时向拖轮调度中心反馈码头泊位的占用情况、船舶装卸进度等信息,以便调度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拖轮的后续任务安排,如提前安排拖轮协助船舶离泊,提高泊位周转率。
靠离泊作业流程优化:
制定标准化的拖轮靠离泊作业流程,明确每艘拖轮在不同类型船舶靠离泊作业中的位置、作用、操作顺序和速度要求。例如,在大型集装箱船靠泊时,规定首拖轮和尾拖轮的顶推角度和力度,以及与船舶的安全距离,使作业过程更加规范化、高效化。
加强拖轮船员的培训,提高其作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使其能够熟练掌握优化后的作业流程,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减少因操作不当导致的作业延误或安全事故。
移泊作业流程改进:
对于船舶在港内的移泊作业,分析不同移泊场景(如从一个码头移至相邻码头、从锚地移至码头等)的特点,设计简洁高效的移泊作业流程。考虑到移泊作业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如码头、引航、拖轮等)的协调配合,明确各部门在移泊作业中的职责和沟通方式,确保移泊作业顺利进行。
利用模拟技术,对移泊作业流程进行模拟演练,评估流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模拟结果对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移泊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设定多个评估指标来衡量拖轮调度安排的效果,包括船舶平均等待时间(从船舶请求拖轮协助到拖轮开始作业的时间)、船舶靠离泊作业总时长、拖轮利用率(拖轮实际作业时间占可作业时间的比例)、泊位周转率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统计和分析,全面了解拖轮调度对港口运营效率的影响。
为每个评估指标设定合理的目标值,例如船舶平均等待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拖轮利用率达到 70% 以上等,作为衡量调度工作是否达标的标准。
定期评估与反馈:
定期(如每周、每月)对拖轮调度工作进行评估,对比实际指标与目标指标的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例如,如果船舶平均等待时间过长,可能是因为拖轮数量不足、调度不及时或者船舶到港时间过于集中等原因导致。
将评估结果反馈给调度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共同讨论改进措施,如调整拖轮配置、优化调度算法、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等。通过持续的评估和改进,不断优化拖轮调度安排,提高港口运营效率。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