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运货物装卸过程中,突发设备故障可能会导致装卸作业中断,影响货物运输的效率和进度。以下是应对突发设备故障的一些措施:
一、故障预防措施
设备维护计划
定期检查:制定严格的设备定期检查计划,包括设备的机械部件、电气系统、液压系统等各个方面。例如,对于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岸桥),每天作业前检查起重机的钢丝绳是否有磨损、断丝情况,检查各机构的制动器是否灵敏有效;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电机、减速机等关键部件的温度、声音和振动情况检测。对于码头的传送带系统,定期检查传送带的皮带是否有破损、跑偏现象,托辊是否转动灵活等。
保养和维修: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保养和维修工作。如定期更换设备的润滑油、易损件等。对于一些大型设备,如岸桥和龙门起重机,每隔一定时间(例如一年或根据设备制造商的建议)进行一次大型保养,包括对钢结构的防腐处理、对电气系统的全面检测和校准等。
备件管理
备件库存规划:建立完善的备件库存系统,根据设备的故障率、维修频率以及关键程度等因素,合理储备备件。例如,对于经常损坏的岸桥起升机构的制动器闸瓦、龙门起重机的行走轮等关键备件,要保证一定的库存数量。同时,考虑到一些特殊部件的采购周期较长,如某些进口设备的控制系统主板,要提前储备或与供应商协商紧急采购渠道。
备件标识和存储:对备件进行清晰的标识,包括备件名称、规格型号、适用设备等信息,方便维修人员快速查找。备件存储要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如机械部件、电气部件等分别存放,并且要保证存储环境符合要求,例如对一些精密电子备件,要存放在干燥、恒温的环境中。
人员培训
操作技能培训: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操作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设备故障。例如,培训岸桥操作人员如何平稳地起吊和降落集装箱,如何根据不同的天气条件和货物重量调整操作参数;培训传送带操作人员如何正确启动、停止和调节传送带的速度。
故障应急培训:开展设备故障应急培训,让工作人员熟悉设备常见故障的表现形式、可能的原因以及初步的应急处理方法。如培训维修人员如何快速判断和隔离故障设备,如何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临时措施保证货物安全等;同时,也要对其他相关人员如现场调度员、装卸工人等进行基本的故障应对培训,以便在故障发生时能够协同处理。
二、故障应对措施
故障检测与定位
现场检查:当设备出现故障时,维修人员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检查。通过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故障指示灯的状态、听设备运行的声音、闻是否有烧焦等异常气味等方式,初步判断故障的位置和类型。例如,对于一台突然停止运行的龙门起重机,维修人员首先查看电源指示灯是否亮着,检查电机是否有过热现象,倾听是否有异常的机械摩擦声等。
故障诊断工具:利用先进的故障诊断工具,如便携式的电气测试仪、振动分析仪、红外热像仪等,对设备进行深入检查。例如,使用电气测试仪检查电路是否短路或断路,使用振动分析仪检测设备关键部件的振动频率和幅值是否异常,通过红外热像仪观察设备的温度分布,查找是否有局部过热的部件,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维修人员更准确地定位故障原因。
应急处理方案
启用备用设备:如果有备用设备,应立即启用,以尽量减少对装卸作业的影响。例如,在港口装卸作业中,如果一台岸桥出现故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货物装卸任务转移到其他正常的岸桥上进行。对于传送带系统,若一条传送带发生故障,可以启用备用传送带或者调整装卸路线,使用其他正常的传送带完成货物运输。
临时修复措施:在等待备件或专业维修人员进行彻底维修的过程中,采取一些临时修复措施,使设备能够暂时恢复部分功能。例如,对于出现轻微泄漏的液压系统,可以使用密封胶进行临时封堵;对于出现松动的机械连接部件,先进行紧固处理,让设备能够继续运行一段时间,但这种临时修复措施必须确保安全,并且要密切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
沟通协调机制
内部沟通: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在设备故障发生后,现场工作人员(如操作人员、维修人员、调度人员等)要及时沟通,共享故障信息和处理情况。例如,操作人员要向维修人员准确描述故障发生时的具体情况,包括设备的运行状态、操作过程等;维修人员要将故障的初步判断结果和预计维修时间等信息反馈给调度人员,以便调度人员合理安排装卸作业。
外部沟通:与相关方(如船方、货主、货代等)进行及时沟通,告知设备故障情况以及对装卸作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向船方说明设备故障可能导致的装卸延迟时间,与货主协商是否需要调整货物的运输计划等。同时,也要与设备供应商保持联系,在需要技术支持或紧急采购备件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