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前的准备工作
全面检查船舶的导航设备,如雷达、全球定位系统(GPS)、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等,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校准雷达的距离和方位精度,检查电子海图的更新情况,防止因海图数据过期而导致航行事故。
测试船舶的通信设备,包括甚高频(VHF)无线电、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等。通过 VHF 与港口交通管制中心(VTS)保持联系,及时获取航道信息和交通指令。AIS 能够向其他船舶广播本船的位置、航向、航速等信息,同时也能接收周围船舶的相关信息,帮助船员更好地了解交通态势。
船员要详细研究狭窄水道或港口的海图,包括水深、航道宽度、弯道曲率、助航标志的位置和特征等信息。例如,对于长江口等复杂航道,要清楚各个灯浮标的编号、颜色和闪烁模式所代表的意义。
了解港口的交通规则、潮汐情况和水流方向。潮汐的涨落会影响水深和船舶的操纵性能,而水流方向和速度对船舶的航速和航向有显著影响。例如,在一些河口港口,涨潮时水流速度可能很快,船员需要考虑这一因素来调整船舶的速度和操纵方式。
资料收集与研究
船舶设备检查
航行过程中的操作技巧
严格遵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LREGs)和港口的特殊交通规则进行船舶间的避让。在繁忙港口,船舶交通密度大,要通过 VHF 与其他船舶沟通协调避让意图。例如,当两艘船舶对遇时,按照规则各自向右转向,保持安全的会遇距离。
观察其他船舶的动态,包括航速、航向、船舶类型(如拖轮、驳船等)及其作业情况。对于正在进行拖带作业的船舶,要留出足够的避让空间,因为拖带船舶的操纵性能相对较差。同时,要注意小型船舶(如渔船、快艇等)的不规则运动,它们可能会突然改变航向或速度。
精确控制船舶的航向,利用舵角和螺旋桨的推力来调整。在狭窄水道中,要保持船舶在航道中心附近航行,但要注意避让正在进行靠泊、离泊作业的船舶。例如,当遇到前方有船舶正在靠泊码头时,要提前判断其动态,适当向右或向左调整航向,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
利用助航标志来辅助航向调整。严格按照灯浮标、立标等助航标志指示的航道方向航行。在经过弯道时,要提前观察弯道前后的助航标志,合理规划转向时机和角度。例如,在通过新加坡海峡的弯道时,船员要根据弯道两侧的灯浮标位置和灯光特征,提前转动舵轮,使船舶平稳地转过弯道。
在狭窄水道和繁忙港口,航速要适当降低。较低的航速可以增加船舶的操纵性,为应对突发情况提供更多的反应时间。例如,在通过苏伊士运河等狭窄航道时,船舶的速度通常会控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一般不超过 8 - 10 节。
根据船舶的惯性和航道情况提前调整航速。在接近弯道、浅滩或其他船舶密集区域时,提前减速。同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安全航速,避免因速度过慢而影响其他船舶的正常航行或造成交通堵塞。
航速控制
航向调整
船舶间的避让
注意事项
船员要熟悉船舶在狭窄水道或港口航行的各种应急情况处理程序,如主机故障、舵机失灵、碰撞等。制定应急计划,明确每个船员在应急情况下的职责。例如,在主机故障时,轮机员要迅速查明原因并尝试修复,驾驶员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船舶的航向和速度,利用余速和舵效将船舶驶向安全地带。
确保应急设备(如救生设备、消防设备等)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在紧急情况下,这些设备可能会起到关键作用。例如,在船舶发生碰撞后可能会引发火灾,此时船上的消防设备要能够立即投入使用,进行灭火和人员救援。
增加瞭望人员数量,采用多种瞭望方式。除了使用肉眼观察外,还要充分利用雷达、AIS 等设备进行瞭望。瞭望人员要注意观察航道内的船舶、助航标志、障碍物以及岸上的建筑物等。例如,在通过香港维多利亚港时,瞭望人员要密切关注港口内众多的船舶、码头设施和岸边的高楼大厦,防止船舶与这些物体发生碰撞。
瞭望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定时轮换岗位,避免疲劳瞭望。特别是在夜间或能见度不良的天气条件下,要更加仔细地观察周围情况。例如,在有雾的天气中,要依靠雷达和 AIS 信息来辅助瞭望,同时注意收听雾号等声音信号,判断其他船舶的位置。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