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航运圈--航运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航运圈资讯  >  海事资讯  >  跨海大桥建设过程中对桥区水域船舶通航安全的保障措施及效果评估?
跨海大桥建设过程中对桥区水域船舶通航安全的保障措施及效果评估?
2024年12月12日 21:44   浏览:0   来源:货代小哈哈

一、保障措施

(一)桥区水域规划与标识


  • 合理规划桥区水域范围

    • 根据大桥的设计规模、桥墩位置和水流情况等因素,科学划定桥区水域界限。例如,通过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试验,结合桥区的水文气象条件,确定船舶航行的安全通道宽度和禁航区域范围。一般来说,对于大型跨海大桥,桥区水域的上下游禁航区可能会延伸数公里,以确保船舶在通过桥区时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 考虑不同类型船舶(如大型油轮、集装箱船、散货船等)的航行特性和操纵性能,为它们分别规划合适的通航线路。例如,为大型油轮设置专门的深水航道,避免与其他小型船舶的航线交叉,减少碰撞风险。

  • 设置清晰的助航标识

    • 在桥区水域设置多种助航标志,包括灯塔、灯桩、浮标等。灯塔通常设置在大桥两端的陆地上,具有较高的高度和较强的灯光射程,为远距离的船舶提供引导。灯桩则分布在桥墩周围和航道边缘,用于明确航道边界和危险区域。浮标根据其功能可分为方位标、侧面标等,通过不同的颜色、形状和灯光信号,向船舶指示航道方向、浅滩位置和障碍物等信息。

    • 采用先进的电子助航设备,如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基站和雷达应答器。AIS 基站可以实时获取桥区水域船舶的动态信息,包括船位、航向、航速等,并将这些信息传输给船舶和管理部门,实现船舶之间的自动避碰和交通组织。雷达应答器安装在重要的桥墩或助航设施上,当船舶雷达扫描到应答器时,能够获得准确的位置信息,提高船舶对桥区水域的感知能力。

(二)船舶交通管理


  • 船舶交通组织

    • 建立桥区船舶交通管制中心(VTS),负责对桥区水域船舶的交通组织和动态监控。VTS 中心通过甚高频(VHF)通信设备向船舶发布交通信息和航行指令,如通航秩序、船舶排队顺序、临时交通管制措施等。例如,在大桥施工期间,当有大型构件吊装作业时,VTS 中心会提前通知过往船舶,引导它们绕道行驶或者在安全区域等待。

    • 实行船舶分道通航制度,根据桥区水域的航道布局和交通流量,划分不同的通航分道。例如,在双向通航的桥区水域,设置进港航道和出港航道,要求船舶按照规定的分道航行,避免船舶对遇和交叉相遇的情况,减少碰撞事故的发生概率。

  • 船舶通航限制

    • 对船舶的尺度和吃水进行限制。根据桥区水域的水深、航道宽度和桥梁净空高度等条件,规定允许通过的船舶最大长度、宽度、吃水和水面以上高度等参数。在桥区水域入口处设置船舶检查点,对过往船舶进行检查,不符合通航限制要求的船舶禁止进入桥区水域。例如,对于一些桥下净空较低的跨海大桥,会限制超高船舶进入,防止船舶碰撞桥梁上部结构。

    • 限制船舶的航行速度。考虑到桥区水域船舶密集、水流复杂等因素,规定船舶在桥区水域的最高限速,一般来说,船舶在桥区的航速会比正常水域低。例如,在一些繁忙的跨海大桥桥区水域,船舶的限速可能为 10 节左右,以降低船舶的操纵难度和碰撞风险。

(三)施工安全保障


  • 施工船舶管理

    • 对参与大桥建设的施工船舶进行严格管理。施工船舶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安全设备,如救生设备、消防设备、通信设备等。在施工前,对施工船舶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船舶的适航性。例如,检查船舶的船体结构是否完好、机械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等。

    • 为施工船舶制定专门的航行规则和作业程序。施工船舶在桥区水域内的航行和作业必须在指定的区域和时间进行,避免与正常通航的船舶发生冲突。例如,规定施工船舶在非施工时段应停靠在指定的避风锚地,在施工时段应按照预定的路线和方式进行材料运输、构件吊装等作业。

  • 施工安全防护措施

    • 在桥墩等水下结构施工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例如,在桥墩周围设置防撞设施,如橡胶护舷、防撞桩等,以减轻船舶碰撞桥墩时的冲击力。同时,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围油栏等防污染设施,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油品泄漏等污染事故对水域环境造成影响。

    •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测。通过安装在桥墩、施工平台等位置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施工区域的船舶动态、水流速度、水位变化等信息。当监测到异常情况(如船舶靠近施工区域、水流速度突然增大等)时,及时发出警报,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暂停施工、引导船舶离开等。

二、效果评估

(一)事故率统计


  • 船舶碰撞事故统计

    • 对比大桥建设前后桥区水域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频率。通过查阅海事部门的事故记录,统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如建设前 3 年和建设期间 3 年)船舶碰撞事故的数量。例如,如果建设前桥区水域每年平均发生 3 起船舶碰撞事故,而在建设期间下降到每年 1 起,说明保障措施在减少碰撞事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分析碰撞事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将碰撞事故分为船舶 - 船舶碰撞、船舶 - 桥墩碰撞等不同类型,并根据事故造成的船舶损坏程度、人员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等进行分级。评估保障措施对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碰撞事故的影响,例如,发现船舶 - 桥墩碰撞事故明显减少,说明防撞设施的设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船舶通航效率评估


  • 船舶通过时间统计

    • 记录船舶通过桥区水域的时间。通过 AIS 系统或其他船舶定位系统,获取船舶进入和离开桥区水域的时间,计算船舶的平均通过时间。如果保障措施实施后,船舶的平均通过时间没有明显增加,甚至有所减少,说明交通组织和通航限制等措施合理有效,没有对船舶通航效率造成负面影响。

    • 对比不同类型船舶的通航效率。由于不同类型船舶的尺度、操纵性能等不同,它们在桥区水域的通航效率也会有所差异。分别统计大型船舶和小型船舶的通过时间、排队等待时间等指标,评估保障措施对各类船舶通航效率的影响。例如,发现大型油轮在采取分道通航和交通管制措施后,通过桥区水域的时间更加稳定,说明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大型船舶的通航效率。

(三)船舶和船员满意度调查


  •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设计船舶和船员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桥区水域助航标识的清晰度、交通管制指令的合理性、施工船舶管理的满意度等方面。通过在船舶靠港时发放问卷、在线调查等方式,收集船舶和船员的反馈意见。

    •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例如,计算满意度的得分,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分别赋值为 5 分、4 分、3 分、2 分和 1 分,统计各类得分的占比。如果大部分船舶和船员的满意度得分在 4 分以上,说明保障措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果得分较低,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改进保障措施。

(四)环境影响评估


  • 水域污染情况评估

    • 监测桥区水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定期采集桥区水域的水样,检测其中的石油类、化学需氧量(COD)等污染物含量,观察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如果在大桥建设过程中,水域的污染物含量没有明显增加,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没有受到严重破坏,说明防污染设施的设置和施工安全防护措施起到了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 评估船舶溢油事故风险。通过风险评估模型,结合桥区水域船舶流量、船舶类型、石油运输量等因素,计算船舶溢油事故的发生概率和潜在的环境影响范围。如果保障措施实施后,溢油事故风险明显降低,说明船舶交通管理和施工安全保障措施在减少环境风险方面是有效的。


航运圈资讯号
货代小哈哈
介绍
做一枚开心的小货代。
推荐航运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