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估与配额设定:
依赖专业的渔业资源评估机构,如国家渔业资源评估委员会等,运用科学方法对各海域的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包括资源量、种群结构、生长繁殖规律等,以此为基础确定不同鱼种的最大可持续产量 。根据评估结果,结合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为远洋渔船队设定合理的捕捞配额,确保捕捞量不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157.
例如,印尼根据其海域的渔业资源潜力及开发状况,划分了不同的配额捕捞区,并针对每个区内的各类渔业资源分别设定可捕量,其中包括小型中上层鱼、大型中上层鱼、底层鱼、珊瑚礁鱼等不同种类5.
配额分配与调整5 :
采用公平合理的配额分配方式,综合考虑渔船的规模、捕捞能力、历史捕捞记录、渔民人数等因素,将捕捞配额分配到不同的远洋渔船队或企业。优先保障本地渔民和小型渔业从业者的利益,同时兼顾工业捕捞的需求。
定期对配额进行审查和调整,根据渔业资源的变化情况、捕捞作业的实际效果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适时增加或减少捕捞配额,以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配额监管与执法:
建立严格的配额监管机制,要求远洋渔船队安装先进的船舶监测系统,如卫星定位、船位监控、渔捞日志自动记录等设备,实时掌握渔船的作业位置、捕捞时间、渔获种类和数量等信息,确保渔船队在规定的配额范围内进行捕捞作业7.
加强渔业执法力度,对违规超配额捕捞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包括罚款、没收渔获物、暂扣或吊销捕捞许可证等处罚措施,以维护捕捞配额制度的严肃性157.
季节性禁渔与保护区设置27 :
根据渔业资源的繁殖生长规律,设立季节性禁渔期,在鱼类的繁殖季节禁止捕捞作业,让渔业资源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繁殖和生长,以恢复种群数量。
划定海洋保护区,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栖息地、产卵场、索饵场等关键区域,限制或禁止在这些区域内进行捕捞活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渔具渔法的规范与创新:
规范远洋渔船队使用的渔具渔法,禁止使用对海洋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渔具,如某些类型的底拖网等,推广使用选择性好、对非目标生物伤害小的渔具,减少渔业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17.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新型的渔具渔法和捕捞技术,提高捕捞效率的同时降低对渔业资源和环境的损害,如采用智能渔具、精准捕捞技术等,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7.
增殖放流与生态修复8 :
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通过人工培育和放流鱼苗、蟹苗、贝类等水生生物,增加渔业资源的种群数量,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增长。
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采取措施治理海洋污染、保护珊瑚礁、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改善渔业资源的生存环境,提高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
数据收集与科研支持7 :
建立完善的渔业数据收集体系,要求远洋渔船队准确记录和及时报送渔捞日志、捕捞数据等信息,为渔业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渔业科研投入,开展对渔业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捕捞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深入了解渔业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为制定更加有效的捕捞配额管理和资源保护策略提供技术支持 。
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与其他国家共同制定和遵守国际渔业资源保护规则和协议,加强在渔业资源评估、捕捞配额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渔业资源问题127.
开展与其他国家的渔业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分享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提升我国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127.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