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船前的准备工作
信息沟通与瞭望
船舶应通过甚高频(VHF)等通信设备提前与对向来船进行联系,交换船舶的基本信息,包括船名、船舶类型、载货情况、航速、预计会船位置等。例如,两艘内河散货船在即将进入狭窄航道前,通过 VHF 互相告知对方自己的船舶尺度(船长、船宽等)和载货后的吃水深度,这有助于双方提前评估会船的可行性和潜在风险。
加强瞭望是会船前至关重要的环节。驾驶人员应利用船上的望远镜、雷达等设备,全方位观察航道情况,包括来船的动态、航道内是否有其他障碍物(如浅滩、沉船、漂浮物等)。瞭望人员要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向驾驶台报告发现的情况。例如,在长江的一些狭窄支流航道,瞭望人员提前发现航道边有一艘搁浅的小船,就能让驾驶人员提前采取避让措施,避免会船时发生碰撞。
船舶状态检查
检查船舶的操纵设备,如舵机、推进器等是否正常工作。舵机是船舶转向的关键设备,在会船过程中需要精确操作,所以要确保其运转灵活,没有卡滞现象。推进器(如螺旋桨)的状态也很重要,其动力输出稳定才能保证船舶在会船时能够按照要求控制航速。
同时,检查船舶的锚设备是否处于随时可用状态。在紧急情况下,如船舶失控或会船距离过近可能发生碰撞时,抛锚可以起到紧急制动的作用。另外,要确认船舶的信号设备(如信号灯、号型等)正常显示,以便清楚地向对船表明自己的船舶动态和会船意图。
二、会船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航速控制
船舶在进入狭窄航道会船区域前,应当主动降低航速。合适的航速能够为船舶提供足够的反应时间和操纵空间。一般来说,根据航道的宽窄、水深、水流速度以及船舶的操纵性能等因素综合确定航速。例如,在水流较缓、航道宽度仅为两艘船舶宽度之和多一点的情况下,船舶航速应控制在较低水平,通常不超过 5 - 6 节。
在会船过程中,要保持稳定的航速。避免突然加速或减速,因为这可能会导致船舶失去控制或者偏离预定的会船路线。如果遇到水流变化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调整航速,应提前做好沟通,并缓慢进行操作。
保持安全距离和避让
会船时,两船之间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安全距离的确定要考虑船舶的大小、航速、航道条件等因素。一般来说,两船横向间隔至少应为大船船宽的 1.5 - 2 倍。如果是在弯曲的狭窄航道会船,还需要适当增加安全距离,以防止船舶由于水流、船吸等因素相互碰撞。
严格遵守避让规则。根据内河避碰规则,上行船应当避让下行船;在潮流河段,逆流船避让顺流船。如果对避让责任有疑问或出现特殊情况,双方应通过通信设备及时沟通协商,明确避让方案。例如,当一艘上行的小型内河船舶与一艘下行的大型船队相遇时,小型船舶应主动减速、靠右避让,为大型船队让出足够的航道空间。
注意船吸现象。当两船并行或近距离会船时,由于两船之间的水流速度加快,压力减小,会产生船吸现象。为避免船吸导致碰撞,船舶在会船时要尽量保持足够的横向距离,并且如果感觉到有船吸的影响,应立即采取措施,如加大舵角、适当加车(增加动力)来摆脱船吸。
船舶位置控制
船舶应尽可能靠近本船右舷一侧的航道边缘行驶,但要注意不能过于靠近岸边,以免搁浅。在狭窄航道中,按照规定的航道行驶可以有效利用航道空间,同时避免与对船在航道中间发生碰撞。例如,在京杭大运河的一些狭窄航段,船舶应沿着右侧的航道边界线行驶,确保与对船有清晰的会船路线。
在会船过程中,要精确控制船舶的航向。驾驶人员要根据航道的弯曲程度、水流方向和对船的动态,适时调整舵角,使船舶保持在预定的航线行驶。如果航道中有横流,要提前考虑横流对船舶的影响,通过适当的舵角修正来抵消横流的作用力,确保船舶安全通过会船区域。
三、会船后的检查与记录
船舶设备检查
会船结束后,要对船舶的操纵设备、推进设备、锚设备等进行检查。查看设备是否在会船过程中受到损坏,如舵机是否有异常发热、螺旋桨是否有缠绕物等情况。如果发现设备异常,应及时进行维修或处理,确保船舶后续航行的安全。
同时,检查船舶的船体结构是否有碰撞损伤。特别是在会船过程中两船距离较近的部位,如船舷、船头等,要仔细检查是否有擦痕、凹陷等损伤情况。一旦发现船体损伤,要评估损伤的程度,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停靠港口进行修理。
记录与总结
船舶驾驶员应将会船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包括会船时间、地点、对船信息、会船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如航速变化、舵角调整等)以及是否发生异常情况等内容。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的事故调查、安全分析以及船舶航行经验的积累都非常重要。
对会船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在会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如果在会船过程中出现了惊险情况或差点发生事故,要组织船员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航行中更好地应对类似情况。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