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港口岸电设施的推广对于减少船舶污染排放、改善港口环境质量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在推广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困难。
一、内河港口岸电设施推广难的症结
设备兼容性问题
船舶接口标准差异:内河船舶种类繁多,不同船舶的电力接口标准不统一。这包括电压、频率、插座类型等多个方面。例如,有些船舶的用电设备是按照 380V、50Hz 的标准设计,而另一些可能是 440V、60Hz,这种差异使得岸电设施很难与所有船舶匹配。
船舶船型及电力系统老化:许多内河老旧船舶的电力系统没有考虑岸电接入的需求,船型结构也可能限制了岸电设备的安装和连接。比如一些小型内河船舶的电气设备布局紧凑,没有预留岸电接口的位置,若要改造接入岸电,需要对船舶的电力系统进行大规模的重新布局和改造。
成本因素
建设成本高:岸电设施建设涉及到岸上供电设备、电缆铺设、配电设施等多个方面。建设一个完善的内河港口岸电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例如,在大型内河港口建设能够满足多艘船舶同时充电的岸电设施,包括变压器、开关柜、岸电桩等设备的采购和安装,可能需要数千万元的资金投入。
使用成本考量:对于船舶来说,使用岸电的成本可能并不比使用船用燃油发电低。尤其是一些小型内河航运企业,他们在成本核算后发现,使用岸电可能会增加运营成本。此外,岸电的收费标准目前在不同地区还不统一,这也给船舶使用岸电带来了不确定性。
改造船舶成本:船舶为了接入岸电,需要安装岸电接入设备,如变压器、岸电箱等,对船舶的电力系统进行改造。这部分改造费用对于船舶所有者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改造过程可能会影响船舶的正常运营,造成额外的经济损失。
技术和可靠性问题
供电技术难题:内河港口的环境较为复杂,水位变化、水流冲击等因素会对岸电设施的供电稳定性产生影响。例如,在洪水期或枯水期,水位的大幅变化可能会导致岸电电缆的拉伸或松弛,影响电力传输的稳定性。
设备可靠性存疑:目前岸电设施的一些关键设备,如岸电桩、电缆连接器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故障。由于内河港口的维修和维护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设备出现故障后不能及时修复,会影响船舶的正常使用,降低船舶使用岸电的积极性。
政策和监管不足
二、内河港口岸电设施推广的突破点
统一标准和规范
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内河船舶岸电接口标准和岸电设施建设标准。明确电压、频率、接口形状等参数,使岸电设施能够与大多数船舶兼容。例如,可以参考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相关标准,结合内河船舶的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内河航运的岸电标准。
推进船舶改造标准:对于船舶改造接入岸电,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改造标准和规范。明确改造的技术要求、安全要求等,指导船舶所有者进行合理改造。同时,提供船舶改造的技术指南和示范案例,方便船舶企业参照执行。
成本分摊和激励机制
成本分摊模式创新:探索合理的岸电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分摊模式。可以由政府、港口企业、船舶企业等多方共同承担。例如,政府通过专项补贴资金支持岸电设施建设,港口企业可以将岸电设施的建设成本分摊到港口装卸费用中,船舶企业则承担船舶改造的部分费用。
激励政策强化: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对建设岸电设施的港口企业和使用岸电的船舶企业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例如,对于积极使用岸电的船舶,可以给予燃油补贴或降低港口费用等优惠措施,提高船舶使用岸电的积极性。
技术研发和保障
技术创新提升可靠性:加大对岸电技术的研发投入,重点攻克供电稳定性和设备可靠性的技术难题。例如,研发适应水位变化的智能岸电电缆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变化,自动调整电缆的松紧程度,确保电力传输的稳定性。
加强维护技术力量:建立完善的岸电设施维护网络,加强内河港口技术人员的培训。港口企业可以与专业的电气设备维护公司合作,确保岸电设施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得到维修。同时,建立岸电设施的远程监控系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提前发现潜在故障并进行处理。
政策监管和宣传引导
加强监管措施:完善监管政策,明确船舶使用岸电的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船舶检验、港口检查等手段,加强对船舶使用岸电情况的监督。对于不按规定使用岸电的船舶,给予相应的处罚,如罚款、限制船舶靠港等。
宣传引导推广:加强对岸电设施环保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宣传。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让船舶企业和船员了解岸电设施的优势。例如,宣传使用岸电可以减少船舶的噪音污染、改善船员的工作环境等,提高船舶使用岸电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