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系统理论技术体系:自 2021 年 9 月交通强国建设长江干线绿色航道建设及应用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长航局开展 21 项绿色航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基本形成了具有长江特色的绿色航道建设成套技术,包括生境营造、生态治理、生态结构、环保清礁等方面的成果,为长江绿色航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15.
建立评价标准体系:长江航道局精心组织落实交通运输部要求,扎实推进试点任务,形成了长江干线绿色航道建设理论体系、技术体系、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有力推动了长江绿色航道建设,并为全国内河绿色航道建设提供了 “长江方案”1.
航道整治兼顾生态:在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航道整治工程中,设计 “人工鱼礁” 等生态工程,既满足航道整治要求,又为水生生物和两栖动物提供了生存空间,为鱼类产卵繁殖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以荆江航道、武安段航道等为代表的一批绿色航道工程建成,长江护岸工程绿化率达 80% 以上,生态固滩面积超 300 万平方米5.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长江口南槽一期工程竣工后,通过船舶近 20 万艘次,产生经济效益总量达 13.63 亿元,节能减排效益约 1.2 亿元,同时大量生态修复工程让长江黄金水道生机盎然,如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的倒口窑心滩,曾经寸草不生的滩涂已成为各类生物栖息的人造 “生态湿地”5.
新材料助力航道设施升级:长江宜昌航道局将新材料应用于航道养护生产,如 10 米的新型材料标志船,其表层采用纤维树脂增强复合新材料,在防腐蚀、防撞击等方面性能优于传统钢制浮具,且无需每年集中上岸维修保养;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绳索也在试点应用,既保留传统钢丝绳优点,又具重量轻、韧性好、防扭结等特性,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推进了宜昌航道助航设施绿色升级3.
新能源船舶与岸电设施推广:新能源船舶不断涌现,如长江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 “三峡氢舟 1” 号、载电量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旅游船 “长江三峡 1” 号等,这些新能源船舶的应用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岸电设施建设不断推进,重庆至宜昌三峡库区重点大型客运码头岸电系统供电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长江干线商品汽车滚装码头泊位岸电设施覆盖 100%、岸电接插件标准率 100%,长江干线集装箱码头(含多用途)泊位岸电设施安装率 98%、岸电接插件标准率达 97%,长江水系岸电受电设施标准化改造船舶近 15000 艘,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的频次和电量大幅增加56.
船舶污染治理:长江干线 3.3 万艘船舶基本实现 “零排放”,通过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如长江汇南京兴隆洲水上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的建设,实现了船舶污染物免费便捷接收全覆盖,并形成闭环管理。同时,重庆海事局开创性提出 “零排放” 理念及 “双盲断” 法,破解船舶防污监管难题,并推动地方立法,确保污染物 100% 上岸5.
智慧监管服务: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在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推广使用,注册用户 29 万、船舶 9.1 万艘,“船 - 港 - 城” 一体化治污新格局逐步构建,有效提升了污染防治监管的效率和水平5.
长江 12.5 米深水航道贯通后,航道通过能力大幅提升,如镇江至长江出海口 12.5 米深水航道贯通后,越来越多吃水更深的大船能够安全靠离港口,创下长江江阴以上段船舶吃水新纪录,提升了港口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镇江江海转运主枢纽地位,也让长江经济带成为高质量发展黄金经济带,在推动航运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4.